导读:湿热寒湿分辨,中医的重要诊断方式中医古训“病从口入”与现代营养学理论“饮食决定健康”不谋而合,经常从食物出发谈论人体健康,也因此特别注重区分病的“湿热寒湿”性质...
湿热寒湿分辨,中医的重要诊断方式
中医古训“病从口入”与现代营养学理论“饮食决定健康”不谋而合,经常从食物出发谈论人体健康,也因此特别注重区分病的“湿热寒湿”性质。湿热寒湿是重要的辨证依据,辨证的精密度是中医的独特之处,下面我们通过解释“湿热寒湿”的常见表现,来加深我们对这种诊断方式的了解。
首先,湿、热、寒、湿为四个概念
“湿”指体内湿润状态过度,可能导致浮肿、发胖等症状;“热”指身体内多余的热能,尤其在夏季容易出现,可能导致口干舌燥、大汗淋漓等症状;“寒”指身体过于寒冷,可能导致手脚冰凉、下腹冷等症状;“湿”指体内湿润程度不足,可能导致便秘、头发枯黄等症状。
其次,湿、热、寒、湿的常见表现
湿:口中有异味,小腹肥胖,胃肠功能不好,常常腹泻;
热:口干,便秘,易口渴,尿色发黄;
寒:体质较弱,手脚冰凉,腰酸背痛;
湿:食欲不佳,味觉迟钝,头发枯黄。
然后,如何应对湿热寒湿?
对于湿人们应该避免太多的含水量很大的食物,如雪梨、西瓜、白萝卜、黄瓜等,尤其在夏天。因为水分过多,容易让人感到浮肿、容易长胖。
对于热要避免辛辣、烧烤等等刺激性食物,应该选择一些凉性食物,如冬瓜、黄瓜、萝卜、绿豆等等。
对于寒要多吃温热食物,如生姜、红糖、大枣、山药等等。
对于湿则应该避免过度进食甜食和油腻食物,应该选择一些糯米、粳米等粘性食物。
总之,对于不同的体质,我们应该有不同的饮食起居方式,把身体的“湿热寒湿”调整到一个适合的状态。